工作在医院,每天看到的是鲜血和破碎的肢体,见证的是生死离别,自己的伤痛却都只能埋在心里;工作在医院,明明是凡人的身躯,却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和不能出错的判断,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工作在医院,需要自我牺牲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假如世界上真的有天使,他们应该都工作在医院。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让我意识到生命没有编排,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却有爱,责任和温馨。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你可以看到院前急救车上做心肺复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三五分钟就满身大汗的护士;你可以看到深夜查房,轻推治疗车,生怕吵醒病人的护士;你可以看到细心扶持患者走路,为配合患者的步调而放慢步伐的护士;你可以看到……
就在纪录片第一集里,在医院等待挂号的蒋宝泉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倒在了大厅的预检台旁,一分钟内他被推进了抢救室。通过病人微弱的心跳、血压、呼吸以及面色发紫的表现,医生立刻判断蒋宝泉为急性心肌梗死,此病甚是凶险,按照心肌梗塞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的说法,毋庸置疑,留给医生的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上心电图机、插管、除颤、打可达龙、做CT,全程医生和护士通过高声呼喊和奔跑来尽量减少时间损耗。医生为减少时间用手撕开蒋宝泉,护士用除颤仪为蒋宝泉除颤。期间,蒋宝泉恢复意识,因口中插管不适而的剧烈挣扎,医护人员们仍旧坚定而有力的制止住他,并且为他积极治疗。
在经过紧张的抢救后,徘徊在生死线上的蒋宝泉最终被医护人员救了回来,亲人喜极而泣。这次紧急的事故处理中,没有医生和护士手忙脚乱,长期的配合使他们的默契完成抢救,我为医生和护士在竭尽全力抢救后的结果而感动。
蒋宝泉在出院时说:“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的出生日,而另一个就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日子;没有六院医务人员,就没有我的今天”。
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常不断会有在抢救十几个小时后的虚脱以及不能按时吃饭的辛酸,但能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是这个职业所给予他们的最好的回报,也是支撑他们忍受医闹与误解却依旧继续坚持最大的动力。
当你躺在病床上时,最希望你好起来的就是这些救治你的医护工作者,除去工作和责任所要求他们要做到以外,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拯救患者,为患者减除伤痛,而每一个被救治过来的病人,他们的一个笑容和一声真诚的道谢是医护工作者们劳累的最好的回报。
急诊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负担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科室,因为每一个急诊患者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治疗手法往往需要慎重又慎重,可即便他们竭尽全力,也有他们所无法救回的生命。面对亲人的悲伤,以及愤怒,医护人员只能将自己用心救治却无能为力的徒然放在一边,去安慰痛失亲人的家属,解释手术失败的原因。这份职业,没有时间留给他们去黯然神伤。越是了解急诊室的故事,越是被他们的所为感动,被他们的品质折服,这种敬佩成为我想与他们一道的动力,即便前路茫茫,但这些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一盏明灯,即便明知未来艰辛,我亦身怀热忱。
人间有大爱,生与死的边缘,医护人员与您的家人,陪你一起共渡。
作者:沈秋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