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化解护患矛盾的关键和桥梁,护患沟通的方式也因不同的患者而有所不同。在我们已经学习的课程中,涉及到了部分人文关怀、人文护理、人际沟通等知识,老师也结合临床的种种情况传授给我们了许多护患沟通的艺术,最常用的当然就是良好态度,保持微笑,善于倾听,善于交流,同时“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也已基本进入大脑,似乎觉得自己已具备了去临床跟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对于完成第一次见习任务---学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也就胸有成竹了。
这所有是自信,在我步入老年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后就完全消失了。老年科的重症病房,大多数都是意识障碍或神志不清的高龄重病老人,少有几位意识清醒的老人或者听力障碍、或者视力障碍,或者上有呼吸机……老师所教的,平时自己所学的所有沟通技巧似乎都难以在老人们身上实践。我真的只能用“束手无策”一词来形容,心里不停地问:面对这样的患者如何与他们交流呢?如何才能知道他们此时此刻有什么不适或需要呢?我要怎样才能完成我的见习作业呀?
在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我们都跟随着带教老师前往病房为老人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发现老师们对待每一位老人都与对待意识清醒的患者一样,没有用什么技巧呢。进病房后,首先是亲昵地称呼老人的名字打招呼,如“XXX奶奶/爷爷,要开始做XX操作了。”虽然大多数老人没有任何反应,但老师继续面带微笑进行正常的核对,仔细地操作,细心的观察,轻言细语的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每次操作完后都会给病人整理好头发、衣服和床铺,让每一位老人都是干净整洁的。不管有没有家属在,老师们都是同样的对待。有时碰到家属在,老师还会抽出时间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跟家属说话,或是嘱咐,或是鼓励,或是指导。虽然是老年重症病房,但是整个病房的氛围都非常和谐和友好。
最初,我们一位同学问老师“病人啥都不知道,操作时有必要跟他说话吗?”,其实这也是我心中的疑惑。老师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一般重症患者的听力都是存在的,就算听力丧失了,但是有人跟他说话他也是有感觉的,这种感觉可以刺激神经,对于病人意识恢复非常有帮助。同时,面对这样病重或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我们无法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的不适或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和病情分析及预见能力,定时来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满足患者的需要。老师的这一席话让我们似乎有了一些感悟,又似乎没能完全明白,但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我没事就去病房跟老人或老人的家属“聊天”,常常附在老人的耳旁跟老人说上几句。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组的一位重度昏迷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慢慢恢复了意识,居然能艰难地对我们老师说了声“谢谢”,这可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位患者开口说话。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听力刺激起到了作用?当然不是全部,或许还是有那么一点点?
针对护患矛盾问题,我也曾问过一位老师,她笑了笑说:“你要相信大多数的患者和家属还是很通情达理的,我刚进科室工作那会儿,为一个烦躁患者做护理操作,那个患者不配合也很抗拒,挥舞着双手就打到了我的脸上。我很委屈,但为了完成后面的操作只有默不作声,当时都有了改行的念头,可是令自己没想到的是,这位患者的家属专门为此事来向我道歉,请求我的原谅!”,“其实,后来想想患者本身不是有意的,都是因为疾病重创造成的,所以作为护士我们也应当理解他们。”嗯,理解真的很重要。
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学会了比划手势加上肢体语言和表情与听力障碍的老人沟通,还制作写字板送给需要的老人;在听力障碍的老人面前大声说话或附近他的耳朵说话;帮助昏迷老人按摩肢体的同时与他“聊天”……
原来,护患沟通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有一颗关心患者的心;护、患相处并不真的那么难,只要相互理解和信任。只是,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还要基于护士扎实的操作技术上,没有良好的操作技术,又怎能使患者信任呢?突然之间,我也明白了老师布置见习任务的用心。
作者:徐佳倩